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陈翠华教授课题组在四川大水沟碲矿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方向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四川大水沟碲矿工艺矿物学特性研究”为题网络首发于《矿产综合利用》期刊。
该研究通过对矿石手标本及光薄片镜下观察,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及电子探针(EPMA)分析,并对原矿中的碲铋矿物进行原生粒度统计,最终确定了矿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主要元素赋存状态以及碲铋矿物的工艺粒度。结果表明:
(1)大水沟碲矿床矿石主要类型分为块状辉碲铋矿型、浸染状白云石型、块状磁黄铁矿型和网脉状磁黄铁矿-白云石型四种,其中浸染状白云石型矿石为矿床的主体部分。
(2)浸染状白云石型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白云石、磁黄铁矿、辉碲铋矿、楚碲铋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等。其中白云石占矿物总量的绝大部分,辉碲铋矿、楚碲铋矿相加含量约占矿物总量的6%。
(3)矿石构造类型较为简单,主要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和角砾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包括结晶结构、变生结构、浸蚀结构、骸晶结构、交代文象结构、交代网格状结构、乳浊状结构、胶状结构等。
(4)Te、Bi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辉碲铋矿、楚碲铋矿中,少量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其他碲铋矿物中,极少量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其他金属硫化物和非金属矿物中。
(5)辉碲铋矿和楚碲铋矿的原生粒度集中于1~2.36mm与<0.075mm两个粒级中,粒度范围整体较宽,属于粗粒不均匀矿石,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阶段磨矿,多段分选。由于粒度<0.075mm的辉碲铋矿和楚碲铋矿区间含量相对较高(约24.5%),且楚碲铋矿连晶特性复杂,要使其完全解离必须增加磨矿细度,但同时为避免矿泥影响,磨矿细度又不易太细。
该研究工作是在陈翠华教授、张燕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硕士研究生李引为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四川省教育厅科技计划基金(项目编号:2018JY0477)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