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国家攀西碲铋战略资源开发
联系我们
四川攀西碲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电话:028-85455398
邮箱:scdb2016@163.com
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科技创新大楼309号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Nature Energy:CdTe太阳能电池新突破

时间:2022-02-10 09:07 来源:材料牛 点击:735次

多晶CdTe光伏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PCE)已超过22%,是目前商用最成功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之一。CdTe基PV组件的制造工艺包括三个关键步骤:吸光层(CdTe或CdSe/CdTe)的快速沉积(~600 °C)、CdCl2处理(~400 °C)和Cu掺杂(~200 °C)。其中,Cu掺杂能够增加吸光层中的空穴浓度,是目前高效CdTe太阳能电池的主流技术。但是Cu掺杂有以下缺点:(1)由于补偿性缺陷的存在,Cu掺杂只能产生~1014 cm-3的低空穴密度;(2)Cu离子容易在CdTe薄膜中迁移和扩散,引入模块不稳定的风险。理论研究表明,V族元素(磷、砷、锑和铋)掺杂技术能够克服Cu掺杂的两个主要缺点。目前,高效V族元素掺杂的CdTe太阳能电池主要采用原位掺杂技术,即在CdTe薄膜沉积过程中使用Cd3V2或者V2Te3共价化合物作为掺杂剂进行掺杂。该技术需要复杂的后续高温退火过程来激活掺杂剂。这是因为在Cd3V2或V2Te3中,V-Te和Cd-V键具有较高的共价特性,在扩散前需要较高的能量打断共价键。而相对于原位掺杂技术,非原位掺杂更具优势:CdCl2处理使得CdTe具有更多的Te空位,更有利于V族元素的扩散,进而形成VTe受主掺杂。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高效可行的非原位掺杂工艺问世。

近日,美国阿拉巴马大学闫风教授,美国托莱多大学鄢炎发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李登兵博士(第一作者)等人报道了一种新的高效非原位掺杂技术,即使用一系列V族高离子性材料(即V族氯化物(VCl3),如PCl3、AsCl3、SbCl3和BiCl3)作为掺杂前驱体,在低温条件下实现了有效的非原位V族元素掺杂。作者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二次离子质谱、X射线能谱、瞬态荧光光谱、变温导纳谱等手段对该策略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可获得高达5.88%的掺杂元素活化率,并实现了大于2×1015 cm-3的空穴浓度和高于20 ns的载流子寿命。最终获得了开路电压(VOC)高达863 mV的V族掺杂CdSeTe太阳能电池,高于Cu掺杂器件的852 mV。更重要的是,该技术与当前工业生产线上的低温非原位Cu掺杂工艺完全兼,从而为低成本制备V族元素掺杂的多晶CdTe太阳能电池提供了可能,也为CdTe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开辟了新方向。研究成果以题为“Low-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ex situ group V doping for efficient polycrystalline CdSeTe solar cells”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Energy上。

作者在CdTe太阳能电池中证明了一种低温非原位V族元素掺杂新技术,并制备了高效的无铜CdSeTe薄膜太阳能电池。使用该低温非原位掺杂工艺,可获得高达5.88%掺杂元素活化率,并实现了高空穴密度(约1015 cm-3)和长载流子寿命(约22 ns)。使用该技术制备的As掺杂的CdSeTe太阳能电池获得了863 mV的VOC和超过18%的PCE,优于Cu掺杂的同类电池。更重要的是,这种低成本、低温的V族元素扩散掺杂工艺与传统的Cu掺杂工艺兼容,因此可方便地与生产线集成,从而进一步使CdTe基太阳能电池技术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该工作为实现25%的高效和高稳定性CdTe太阳能电池开辟了一条更有效的途径。